10月24日從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獲悉,我國第二代靜止軌道氣象衛星的首發星“風云四號”,將于12月中旬在西昌衛星發射基地由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發射升空。而在10月23日早晨,經過4小時飛行,裝載風云四號的飛機已抵達西昌青山機場,隨后,衛星被轉運至西昌衛星發射基地工作廠房,正式進入發射場流程。
風云四號由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抓總研制,衛星采用全新研制的高軌衛星平臺,整星重量5400公斤,該平臺對標國際先進水平,突破星上實時圖像導航配準和微振動抑制等關鍵技術,相當于給衛星裝上了高精度的瞄準定位和高靈敏的“防抖”裝置,保證了衛星定量遙感觀測的高精度和高穩定度。
風云四號是國際上首顆同時裝載多通道掃描成像輻射計和干涉式大氣垂直探測儀的高軌氣象衛星,實現了其他國家兩顆衛星的功能需求,大大節約了研制成本。多通道掃描成像輻射計作為衛星的主要載荷,主要用于可見光和紅外波段的觀測,風云四號成像輻射計的輻射成像通道由風云二號的5個增加到14個,與歐美目前正在研制的第三代靜止軌道氣象衛星的水平相當。裝載的干涉式大氣垂直探測儀的光譜探測通道達到912個,可在垂直方向上對大氣結構實現高精度定量探測,相當于對大氣進行CT掃描,這也是靜止軌道氣象衛星的首次裝載。衛星還裝載了國際上先進的閃電成像儀和空間環境監測儀,實現對閃電等的實時觀測。
據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透露,風云四號發射后將接替風云二號衛星,實現我國靜止軌道氣象衛星的更新換代,顯著提升我國定量遙感衛星的研制水平,其成功發射和在軌應用將為我國和國際氣象組織的數字天氣預報再立新功。此次發射的衛星是風云四號的科研試驗星,主要用于開展相關技術的在軌驗證和測試,并嘗試開展業務運行。
地球同步軌道衛星也被稱為靜止軌道衛星,運行在距離地球約36000公里的赤道軌道上,因其相對地球保持靜止,可獲取觀測區域的實時氣象參數,實現高精度的天氣分析和預報、短期氣候預測、環境和災害監測、空間環境監測預警等,我國的風云二號、風云四號以及美國的GOES、歐洲的MTG等都是地球同步軌道氣象衛星。
我國目前已經成功發射了14顆風云系列氣象衛星,在軌運行7顆。風云氣象衛星的云圖每年被數以億計的引用,成為國內最大的遙感衛星數據庫,全球90多個國家和地區使用風云衛星數據。
隨著風云衛星的發展,我國天氣預報的準確率從七十年代的約50%,提高到了現在的90%。我國多顆衛星被列入世界氣象衛星觀測網序列,風云三號還是空間與重大災害國際憲章的中方值班衛星。